总部在容桂的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扩大产业布局竞得顺德大良五沙工业园268亩新地块。
作为经济发达的开发先行地,容桂成为中国第一个千亿工业大镇,也书写着中国制造的镇域奇迹:一个80平方公里的小岛,就孕育出一批知名企业如格兰仕、科龙、万和等,“成就”了一个傲视群雄的家电产业大集群。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然而,因为发展得早,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超过70%,近年来空间趋于“饱和”导致一些企业外迁,最终掣肘着地方未来的发展。这成为了容桂的“先发劣势”和“胜利者桎梏”。在大湾区各地你追我赶的当下,容桂如何破解空间之困,重振千亿大镇的雄风?
困局
土地“拮据” 80平方公里的小岛开发强度达77%
“很多企业家跟我们讲,容桂最大的问题,一是没有产业发展空间,二是城市环境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很多人会问,容桂开发强度已经超过70%,未来发展的空间在哪里?还有地吗……”6月9日,容桂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欧胜军在城市推介会上自揭“家短”。
这在珠三角并不是特例,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的土地开发强度均趋于饱和。回顾其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容桂是中国的先发地区,也是中国镇域经济的佼佼者。1978年,容奇大进制衣厂与港商签订协议书,成为国内最早的“三来一补”企业之一,1987年,容奇港成为顺德第一个对外开放的货柜码头。还孕育了格兰仕、科龙、万和等一批知名企业,成就了傲视群雄的家电产业大集群。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容桂实现了从中国第一个亿元镇到工业产值超千亿的镇的跨越。
容桂经济腾飞,还绕不开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之初,遍布城乡的村级工业园造就容桂成为了领跑全区的制造业大镇。原桂洲镇党委书记何顺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工业要发展上去,居民就在附近建锌铁棚厂房,一起搞经济,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
然而,靠工业“富”起来的容桂,伴随经济高速发展很快就面临土地“拮据”的问题。
放眼容桂,已很难找到大面积的空置用地,紧张的土地储备已无法满足容桂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如今,这个面积仅有80平方公里的小岛,承载着超过5.8万家企业和个体户,开发强度已经达到77%,远超过国际公认土地开发强度30%的警戒线。
一位研究佛山镇域经济的专家这样分析容桂过去的空间困局:一边是用地紧张,好项目无法扩产、落地,制造业转型最大的短板和潜力都指向了工业用地;一边是土地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或者不是用在工业上,使得有限的土地没有用在“刀刃”上。
企业出走 没有梧桐树,留不住金凤凰
空间困局的“副作用”也慢慢浮现。
扩大再生产,但容桂无法提供足够的、连片的土地,使得一些企业有了“迁徙”的想法。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容桂本土企业格兰仕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1992年,格兰仕开始从轻纺业转向家电业;1995年,格兰仕微波炉在中国市场份额做到了全国领先;1998年已实现微波炉产销全球第一;到2003年格兰仕集团销售额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
产能迅速扩大,企业只能选择更广阔的空间去发展。2003年,格兰仕新项目落户隔壁的中山黄圃,占地近3000亩,是顺德总部的约6倍。
出走中山,不是个别现象。有资料显示,在中山南头、小榄、黄圃、东凤等镇,由于土地资源较丰富、交通便利以及相关政策扶持,让不少容桂企业把在容桂无法容纳的新增产能放在中山,有些地区的容桂企业甚至接近半数。容桂投资中山的企业中,大项目除了格兰仕中山厂外,还包括中顺洁柔、万和中山厂、奥马、赛特塑料等,都是国内知名的大型品牌。
一个地方土地紧张,供需矛盾突出必然导致土地价格上涨。这对于传统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这种非常“吃”土地的企业来说,是不利的。2019年,作为佛山注塑机龙头企业——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竞得顺德大良五沙工业园268亩新地块,进一步扩大产业布局。目前,该工厂已经投产,预计能为注塑机产品线新增年度25亿元产值。伊之密制造4.0办公室总监赵有能表示:“企业发展无非就几个因素,土地、人才、资本。企业一定是在这三个里面去寻求平衡的,这也跟行业有关。传统制造业对土地成本更敏感。”同样,作为汽车配件行业的广东东亚电器有限公司也对土地成本“敏感”,目前除了容桂总部外,还在顺德大良、广州南沙、武汉设有工厂。“工厂选址主要考虑靠近汽车企业进行就近配套生产,还更关注土地价格,这是我们成本的‘大头’。”广东东亚电器有限公司厂长陈妃聪介绍道。
面临着土地紧张的困局,一些低端的、土地利用低效的企业迁出,实现“腾笼换鸟”,是容桂所“喜闻乐见”的。但容桂方面不愿意看到的一个结果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也纷纷加入这场外迁大潮。而这些企业当中,一些还是行业的“隐形冠军”。如全球创新空气和水过滤解决方案提供商科德宝阿波罗从容桂搬迁到大良五沙工业区,新工厂建筑面积比旧址扩大近60%,达65000平方米。
土地掣肘,企业外迁,已经摆在了桌面上。直面,是容桂唯一的选择。
破题
把最宝贵的土地资源留给制造业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走的是一条用土地换发展的路子。特别是中国的先发地区,更是以大量土地资源消耗为代价,依靠大规模资源投入实现发展。作为地方发展,容桂如果一直依托物理空间,最终会走到尽头。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面对空间的困局,容桂早就尝试着“破题”。2000年,容桂镇成立不久,容桂就规划了统一的工业园——容桂高新区,希望把工业集中起来,改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2012年,容桂开始积极推动“三旧”改造,提升土地利用率。2018年,顺德启动村级工业园改造。截止2022年,容桂累计完成村级工业园改造面积达2.2万亩,相当于近五分之一的容桂面积(18.3%)。
在今年年初的容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容桂提出今年要确保工业用地出让、企业自改面积不少于897亩,并积极引导村集体把留用地调整为工业性质。以保底、补贴、配建商业体等方式推出市场。
2023年6月,更是发布了《容桂街道整体提升规划研究》,将约1500亩的商住、商业用地调整为产业发展用地,要把最宝贵的土地资源留给制造业。目前,容桂已经“腾出”宝贵的空间:按照规划,马冈岛拥有6000亩储备土地,这里的三江六岸将融合生态+科创+城市,打造湾区科创成果转化地、顺德战新产业核心引擎、南部都会中心的高潮区;大岗山,背山面江,总面积2400多亩,目前是一张白纸,是佛山地区离深圳最近的地方,深中通道和高速通车后,45分钟可到达深圳前海,是深圳创新成果转化的理想选择;还有总面积2300亩的穗香未来城,将重点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制造高地。
亟需拓宽的不止产业空间还有思路“空间”
也许,容桂“腾出”的空间还是有限的。但土地空间有限不只是容桂的问题,是顺德乃至佛山和很多一二线城市核心区普遍面临的问题。佛山一名不愿具名的官员在与媒体交流时直言,如果地方政府在“破题”时,还盯着土地空间够不够的问题,等于把自己绕进死胡同了。
作为全国最早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的镇域,容桂亟须拓宽的不仅是产业空间,还有思路“空间”。未来的产业方向真的还是依靠土地和“物理空间”吗?也许,答案是否定的。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宇聪在接受南都专访时曾谈到这样的观点:“未来的企业和区域竞争力不在于土地资源有多少、厂房有多大,而是能有多少数字资产可以沉淀下来。”
迈入用存量换增量的时代,当城市发展方式从外延扩张式全面转向内涵提升式,如何对存量空间进行进一步的精益化管理,已经成为先发地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了。
除此之外,除了容桂“自己”的空间,顺德乃至佛山兄弟镇街之间开放和协同还大有文章可做。有研究镇域经济的专家建议,在区域发展空间方面,可以通过做好和周边兄弟镇街的对接,拓展容桂的发展腹地。在产业方面,容桂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提升或者产业链延伸提升空间,或者引进科技含量高、土地依赖率相对较低的智能制造产业……以上种种,能否成为容桂的“倚天剑”,为容桂的空间困局劈开一条突围之路?
总监制:戎明昌 刘江涛
监制:刘岸然 谢江涛
统筹:李平 何惠文 关婉灵
执行统筹:路漫漫
编辑统筹:黄亚岚
采写:南都记者 路漫漫 胡嘉仪 关婉灵 实习生 郭馨月 胡佳欣
朱洁 王江玥 刘奕含
摄影:南都记者 郑俊彬